景德镇派专班接“鸡排哥”流量,很难有什么新故事

文| 张彦宗

近日,景德镇市大排档卖鸡排的“鸡排哥”走红网络,在路人视角的各种视频中,“鸡排哥”一边炸鸡排、一边说着与买卖相干或不相干的话。比如他会联系舆论热点,介绍他的鸡排都是新鲜腌制,不用预制菜。而景德镇市文旅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昌江区文旅局将围绕“鸡排哥”安排计划,接住流量。

这些一揽子计划,包括由昌江区城管专门成立2-4人的工作专班,专门服务“鸡排哥”摊位,维持现场秩序,引导顾客购买。十一假期期间,专班人手还会增加。当地城管除了这个安排,还计划这几天召开会议,专门讨论假期期间对“鸡排哥”的保障。从报道看,目前一揽子计划主要是城管在筹划。

随着网络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,线下直奔“鸡排哥”摊位看稀奇的人也多了起来。平台与机构媒体的互相作用,将“鸡排哥”的知名度做大了。“鸡排哥”一家对生意爆火做了应变处理,找了更多家里人帮手。另外一个显著变化是,“鸡排哥”自觉戴上了餐饮透明口罩,防止飞沫溅到鸡排上。

景德镇派专班接“鸡排哥”流量,很难有什么新故事

小人物突然爆火的故事,网友已经很熟悉。但对于昌江区城管的专班安排,不像过去那样一边倒地叫好,不少人认为是大惊小怪,提醒别跟有的地方一样,流量红利没吃到,还闹了大笑话。

可即使不是为了“接住流量”,对于陡然间客流增加的大排档,为了防止出什么事,城管做出第一波反应处置,也符合行政逻辑。假如不理不问,万一“鸡排哥”摊位前有什么事发生,城管还是第一责任人,现在主动作为,谈不上过度反应。

让区里的城管先以积极姿态应对网上“接住流量”的起哄,也是一个策略。想象一下,作势接住“鸡排哥”的流量,不仅能体现景德镇的开明,还能为双节前的景德镇旅游带来曝光量。景德镇不缺什么流量,知名度也不靠大排档来烘托,但市区两级都露脸表态,给“鸡排哥”面子,也是给网友面子。

假如景德镇对走红的“鸡排哥”不表态、不发声,冷落“接住流量”的喝彩声,说不定闹出什么舆情来,那就得不偿失了。十一假期看似是一个休闲假日,可各个部门也都防备出什么“幺蛾子”的网络动静。万一网友不满意,“鸡排哥”成为“景德镇文旅冷对网友建设性意见”的反面素材,那就亏大了。

展开全文

接住流量不费什么成本,本来城管双节期间就会加班应对人潮,现在无非是给个“鸡排哥专班”的名分,城管队员在别的地方少一点巡逻,在“鸡排哥”摊位这多一点照看。看起来不仅是景德镇与网友的双向奔赴,还可以为节后工作总结增加亮点。对于“鸡排哥”这种送上门的城市标签,景德镇没理由拒绝。

景德镇派专班接“鸡排哥”流量,很难有什么新故事

顾客在“鸡排哥”摊前排队

以景德镇的知名度,以及它主要以陶瓷与手工艺为卖点的旅游模式,惠顾“鸡排哥”的人恐怕与景德镇的主流游客——小红书培养出的小资年轻人——有相当大的差异。景德镇的旅游容量不算大,每逢双节酒店涨价厉害。“鸡排哥”或许能增加一点逛景德镇的兴趣,至于说能吸引太多游客增量,有点难。

近两年,将网红流量等同于旅游红利,调侃着接住流量,进而等同于接住年轻游客的旅游消费,不只内化为网友的齐声呼喊,也养成了城市经营者条件反射般的应对思维。从淄博烧烤开始,网友和政府部门就开始“情投意合”,一起修炼这类网感了。上一次类似“鸡排哥”的事,还是硬闯“甲亢哥”直播现场的“荣昌卤鹅哥”林江。

荣昌卤鹅哥林江甩开“甲亢哥”,成为独一枝的网红后,也曾红火过一阵,区委书记给他发奖金,还要围绕这件事做一揽子计划。可现在呢,没人谈论荣昌卤鹅哥,这不仅说明网红效应转瞬即逝,也证明一个城市不能指望单个网红就把文旅经济搞上去,“鸡排哥”无非是还没熄火的“卤鹅哥”罢了。

但在双节来临前,能有一个舆论热点助力景德镇的文旅,多少也是锦上添花。忍着高价住宿前往景德镇的人,不一定会去“鸡排哥”摊位上买鸡排。可要是经过了、遇上了,难免也会拍一下,发一下朋友圈,怎么着也是对景德镇的宣传。形象仍是城市文旅竞争的关键,“鸡排哥”与网友的缘起缘灭,很难有什么新故事,也只要平和看待就行。

评论

精彩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