官方调查确认集采药没问题,网民也不该骂提建议的医生
文| 唐凯兰
今年1月份,上海市政协委员、瑞金医院副院长、知名外科医生郑民华主任提交提案,担忧仿制集采药疗效不稳,对保留原研药品类、合理分担原研药个人与医保分摊比例等提出建议,上海多家知名医院专家级医生一起在该提案上签字,进而引发了一场集采仿制药质量与风险的大讨论。
经过舆论短时间发酵,这场讨论被概括为“血压不降、麻药不睡、泻药不泻”的临床用药质量风险问题。1月21日,国家医保局牵头相关部门赴上海调查,2月9日,人民日报报道了医保药监部门的调查回应,核心结论是“集采药没问题”。
报道里提到,调查组本着“开门办集采、登门听意见”的态度,与华山医院、瑞金医院等7家医院的外科、内科、麻醉科医生举行了座谈,提取了相关科室的数据资料,确认集采的仿制药氨氯地平降压效果与原研药相当,原研与集采麻醉药临床用量无统计学差异,集采的新泻药尚未临床使用。
针对“血压不降、麻药不睡、泻药不泻”这一通俗的集采药画像,医保药监部门给出了否定性回答:“多是他人转述和主观感受”。一些网民由此对郑民华医生充满怒气,这股怒气还波及到讨论中对仿制药提出质疑的其他专家与医生。除了责骂,有的网友还要求查查专家医生是否涉及利益输送。
资料图
在调查组公布走访结论之后,对质疑仿制药疗效的专家医生提出反质疑,也属于这场大讨论的延续,本是正常。然而,据此抹黑郑民华医生,污蔑参与讨论的上海、南京等大医院的知名医生“科室有小金库”“吃回扣”,陷专家医生于不义,超出了正常的讨论范围,就属于恶意攻击了。
郑民华委员不只是瑞金医院的临床医生,还是市政协参政议政的一份子,他根据自身的临床经验,并搜集其他科室、同行的临床感受,拟定上交两会提案是履职的常规动作。即使因提出的问题关系重大,引发全社会讨论,最后被认定部分细节有所偏颇,也是无可指责的。
还要注意的是,郑民华医生所说的“血压不降、麻药不睡、泻药不泻”,是在分组讨论时接受记者采访的表述,是一种为了表述生动打的比喻,这与最后认定的“他人转述”是吻合的。另外,郑民华委员提案的重点,是希望医保部门重视对仿制药与原研药的集采比例,不要偏废,这样的建议非常合理。
展开全文
从专家发言的角度来说,仿制药涉及非常专业的医学知识,一般人很难了解,而身为一线临床医生参与讨论,起到了很好的科普作用。有网友从调查组结论倒推专家医生发言是“带节奏”,就很有一点阴谋论心理了。医生以专家身份参与到集采药的品质与风险讨论,哪怕只是陈述一些个例,也能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,最终有利于全民健康。
资料图
像郑民华医生他们处在临床一线,对病人的用药反应有即刻感受,远比仿制药的一致性实验数据来得多、来得快。关键是,一线医生要对患者负责,病人一旦对药效下降有微词,必定会埋怨医生,医生对药物疗效的细微差别感受在心,这是一般人难以体会的。
对于仿制药品质与风险的讨论,专家医生是必不可少的参与者。通常情况下,这种讨论发生在内部会议室或医生的私下交流中,这一次专家发言公开化了,医生的声音被更多人听到,即使不能做到每一个字都准确无误,但专家的公开表达也是公开预警,药厂有则改之无则加勉,最终受益的还是患者。
哪怕有极少数害群之马,仍要看到医生群体仍是目前整体荣誉感强、专业能力强、平均道德水准高的专业团体。医生们本着救死扶伤的职业本能,对药品及医疗问题发表意见,这是极其难得的声音。正常的社会、有常识的人,都会鼓励医生多说话,真说错了可以正常批评,但是抹黑乃至污蔑就过分了。一旦医生学会明哲保身闭嘴不谈了,那才是更大风险。
评论